
1937年9月21日,毛主席向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发出了紧急电报,明确指出:“今天的红军在决定性的战斗中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我们有一种独特的战术,这是我们自己的专长,最终在这一战术中,我们必定能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战术就是我们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仅仅四天之后,毛主席再次向北方局发出指示,进一步强调:“华北地区的整体工作应该以游击战为唯一战略方向。”
黄克诚大将回忆录中提到:“抗日战争的经历深刻验证了毛泽东战略方针的英明。我有亲身的体会与感受。”这句话揭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一策略的重要性,然而多数人低估了这种战略的深远影响,也鲜有人真正理解这一战略为何如此英明。
黄克诚在其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自己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和徐海东等指挥官共同参与指挥344旅的两场重要战斗——牛村战斗和温汤战斗,这两场战斗使得344旅的三个团直接或间接损失了两位团长。
展开剩余84%在牛村战斗中,344旅687团在张绍东团长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虽然最终击溃了敌人的一部分力量,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温汤战斗更为惨烈。面对500多名日军的进攻,344旅688团团长陈锦秀指挥部队准备围歼敌人,然而敌军的炮火猛烈,导致我方的阵地遭遇重创。陈锦秀团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第一营营长也在此役中牺牲。
这场战斗之后,344旅南下晋东南时,687团的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竟试图叛变投敌,但幸亏政工干部坚决反对,这才没有酿成灾难。最终,张绍东和兰国清只带走了少数几位干部,部队没有大规模溃散。
然而,张绍东为何会背叛?除去他本人的革命决心薄弱外,可以想见的是,牛村战斗的惨烈结果以及陈锦秀团长的牺牲无疑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冲击。毕竟,张绍东与陈锦秀都是344旅的创建成员,他们是红15军团的老战士,经过多年磨砺,他们的战斗力和装备都非常强大(尤其是689团,由韩先楚团长指挥,在1937年底才扩编)。
这场局面的震荡,令指挥官徐海东倍感压力。再加上人员的伤亡和失利,身心俱疲的徐海东健康每况愈下,以至于在战后急得吐血。
正是因为这些战斗的经验,黄克诚对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有了深刻的理解。他深知,毛主席提出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一次非常精准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调整。在战斗中,344旅的前身——鄂豫皖红25军,虽然英勇善战,但他们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战术,即猛打猛冲。然而,在面对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的日军时,这种打法往往适得其反。
黄克诚曾在红3军团服役,后来加入344旅。当他发现部队在传统战术下屡屡吃亏时,便开始提议研究新的战法,避免陷入阵地战和硬拼的困境,但初时并没有得到重视。毛主席的指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下达时,344旅的指战员们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战术的转变,他们仍然倾向于进行阵地战和运动战。
黄克诚在回忆中提到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斗——1938年7月6日的町店战斗。在这场战斗中,344旅687团和688团设伏在沁水河畔的町店,等待日军进驻。黄克诚回忆道:“那时正值夏季,日军在町店休整,有的在河里洗澡,有的躲在树荫下睡觉。我军占据了周围的制高点,敌军的一举一动都在我军的监视之下,而敌人对我们的动向毫无察觉。”
这场战斗一度看似胜券在握——我军先发制人,用迫击炮和机枪对敌人进行了猛烈打击,随后准备发起冲锋。然而,由于687团和688团的战士们习惯了硬碰硬的战术,他们在战斗开始后迅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这给了日军准备反击的机会。最终,我军消灭了约500名敌军,但由于没有继续追击,敌军残部成功撤退。
通过这一战,黄克诚深刻体会到,尽管344旅是一支久经沙场的劲旅,但如果不根据战时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即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难免陷入被动。这一点在山东战场上的其他部队也得到了验证。
在《罗荣桓传》中提到,第115师的一些指挥员在抗战初期,依然习惯用内战时期的猛打猛冲战术,结果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时,常常付出惨重的代价。张仁初副旅长带领部队与日伪军交战时,依然使用了这种战术,虽重创敌军,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
罗荣桓得知这一战果后,痛心疾首:“你这是疯子做法!我们不该这么打,这种战术对敌人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会大大消耗我们自己的力量。”他强调:“现在我们必须转变思维,进行游击战,而非继续用阵地战拼命!”
这些反映了革命策略从硬碰硬的传统战术到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转变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主席的远见卓识显得尤为突出。
1937年9月,毛主席的战略方针不仅明确提出要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黄克诚在回忆录中深刻总结道:“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方针是非常英明的。”这一战略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敌后游击战的优势,创造敌后根据地,从而实现长期持久的抗战,而非单纯的正面阵地作战。
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言:“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尤其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何保存自己、避免直接与敌军硬拼,成为了战略决策的关键。
毛主席的这一战略不仅强调了“独立自主”的方针,更是针对当时的国内局势提出了精准的应对措施。在与蒋介石的关系中,毛主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抵制国民党对红军的操控,并成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独立地位。
毛主席的这些战略部署,无疑为中国的抗日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战略眼光。
发布于:天津市东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