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60年代是武装直升机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当时,专业的武装直升机概念正在逐步成型,而涡轮轴发动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这一发展提供了关键动力。这种新型发动机不仅马力强劲,而且结构紧凑,为未来先进直升机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与此同时,旋翼技术、飞行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技术积累使得专业武装直升机的问世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一技术背景下,苏联卡莫夫设计局于60年代末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V-50直升机计划。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打造一款革命性的模块化多功能直升机,能够同时满足苏联海军和陆军的多样化作战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卡莫夫设计局正在为海军研发采用共轴对转旋翼结构的紧凑型舰载直升机,但V-50却另辟蹊径,选择了串联双旋翼布局。这种设计选择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是为了在飞行速度和载重能力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V-50最具创新性的特点在于其模块化设计理念。设计师将重点放在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模块化配置上,通过快速更换不同功能模块,直升机可以灵活转换作战任务角色,或者进行便捷的技术升级。这种设计理念在当时可谓相当前卫,甚至预示了现代多用途化的发展趋势。
展开剩余69%从气动外形来看,V-50采用了修长而狭窄的流线型机身设计,这种造型能有效降低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动力系统方面,它在机身两侧后部各安装了一台TVZ-117涡轮轴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后来也被应用于米-24武装直升机的早期型号。两台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复杂的传动系统合并输出,经过变速箱后共同驱动前后旋翼。与传统的纵列双旋翼布局类似,V-50的主旋翼采用前低后高的阶梯式分布,每副旋翼都配备了三叶螺旋桨,但前旋翼的位置相对靠后。根据设计团队的初步计算,这种配置理论上可使V-50达到惊人的400公里/小时最大航速,不过以现代航空工程的标准来看,这一数据显然过于乐观,实际飞行性能必然会有所降低。
在人员运输能力方面,V-50借鉴了后来米-24的设计思路,设置了专门的运兵舱。这个舱室可以搭载8-10名全副武装的伞兵,士兵们通过机身侧面的宽大舱门快速进出。驾驶舱采用了独特的阶梯式布局,正副飞行员并排坐在抬高的驾驶舱内,机鼻位置则专门为武器操作员设置了独立舱室。考虑到战场生存性,这些关键岗位都配备了防弹玻璃和装甲防护。
武器系统是V-50设计的另一大亮点。它在机头两侧安装了一对短翼,这些短翼不仅能提供额外的升力,更重要的是作为多功能武器挂架。陆军型V-50最少可挂载4枚AT-2空射反坦克导弹,同时兼容航空炸弹、火箭弹发射巢以及各种机枪/机炮吊舱。机鼻下方还设计有可旋转的武器炮塔。海军型的武器配置则截然不同,短翼下主要挂载小型反舰导弹,还可选装深水炸弹或鱼雷等反潜武器。考虑到海上作战的特殊需求,海军型用对海搜索雷达取代了机鼻炮塔,使其能够执行海上巡逻、反舰作战等任务,甚至具备有限的预警能力。根据任务需要,海军型还可以取消运兵舱,改装为专用预警直升机。
V-50项目在初期进展顺利,甚至已经进入模型风洞测试阶段。然而,苏联军方最终认为其设计理念过于超前,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都选择了更为保守的方案。陆军最终装备了米-24武装直升机,而海军则选择了研发时间稍早的卡-25共轴直升机。这两款机型实际上将V-50的多功能特性进行了拆分。即便V-50能够投入量产,其固有的一些设计缺陷也难以克服:较大的机体尺寸限制了部署灵活性,纵列双旋翼对传动系统强度要求极高,同时需要更大的起降场地。这些特点在陆基使用时尚可接受,但对于舰载操作来说就显得过于笨重了。
发布于:天津市东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