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野战军的最高军政领导者是刘邓二人,他们已经共事多年,并共同带领部队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因此,这支部队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刘邓大军”。在1949年全军改编之际,刘邓大军被分为三个兵团。然而,谁来担任这三个兵团的司令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刘邓大军的总人数相对较少,但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无一不是战争史上赫赫有名、战功显赫的猛将。
据历史记载,在全军改编时,六位名将被列入兵团司令员的候选名单。这六人分别是: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及刘邓大军的老将王宏坤。这些人不仅是刘邓大军的中坚力量,还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王近山被誉为刘邓麾下的“第一悍将”,他曾屡次带领部队创造辉煌战绩。陈再道,勇谋兼备,一直担任着刘邓大军的骨干,贡献卓著。至于陈赓,他的军事才华众所周知,且早在抗战初期就已独当一面,担任过陈谢兵团司令员,后来才划归刘邓大军。杨勇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作战型名将,他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战术素养。陈锡联则是刘邓大军中最年轻的一位军事指挥员,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得刘邓二人的器重。王宏坤则是老资格的战将,早在红军时期,他便是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人物,曾担任军长、军政委等要职,军政皆有显赫成绩。
这些候选将领各自有着显著的优点,都为消灭反动派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最终担任兵团司令员的是陈锡联,他击败了陈赓和杨勇等人。尽管陈赓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他在解放战争初期曾领导陈谢兵团挺进豫西,消灭了敌人的第一旅和李铁军兵团,这些都足以证明他的卓越才华。然而,在刘邓大军内部,陈赓的军事才能仅次于野战军司令员刘邓。即便如此,陈赓并没有被选为兵团司令,着实令人惋惜。
展开剩余64%值得一提的是,刘邓大军的历史根源深厚,正如大家所知,它最初源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四军。当时,陈锡联担任红四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委。而王宏坤则是红四军的军长,担任过许世友的副手,资历显然远超陈锡联。王宏坤的落选实属意外,也让人感到可惜。
尽管王宏坤没有成为兵团司令员,但他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担任了桐柏军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其级别与兵团司令员相当。而且,在1955年,他荣获了上将军衔,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军事成就。
另一位名将,陈再道,也是从红四方面军走出的硬汉。1936年,陈再道担任红四军军长,当时他的政委是王宏坤,参谋长则是来自中央红军的耿飚。可以看出,在土地革命时期,陈再道的职位和陈锡联相比要更高。抗战时期,红四方面军改编为129师,陈再道担任386旅副旅长,而陈锡联则任385旅769团团长,385旅的旅长就是王宏坤。因此,王宏坤与陈再道作为最有希望当选兵团司令员的人,最终却被陈锡联逆袭,成为第三兵团司令员。
杨勇出身中央红军,曾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的政委。抗战初期,杨勇在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担任副团长,虽然他的职位不如陈锡联高,但他的作战经验同样丰富。如果杨勇是红四方面军的成员,是否可能在竞选兵团司令员时获得更多的机会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至于刘邓大军中的“第一猛将”王近山,尽管他在1949年未能当选为兵团司令员,但他没有像陈再道和王宏坤那样退居后方,而是继续担任作战部队的主力指挥官,担任第12军军长及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依旧活跃在前线。
那么,如果在1949年,刘邓大军确实成立了第四兵团,王近山、王宏坤和陈再道三位老将谁最有可能当选兵团司令员呢?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邓大军的指挥官们每一位都是军史上不容忽视的伟大人物。
发布于:天津市东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